“80后”玩转“新徽菜”
今年10月,全省第五届“金徽厨”烹饪职业技能大赛开赛之前,王建(左二)对参赛学员进行赛前培训。受访者供图
5公里,1小时。12月3日,冬日清晨,位于黄山市的新安江畔,37岁的崇德楼酒店行政总厨王建小步快走,直到身体微微发汗,稍作休息,又开始下一个5公里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作为一名厨师,不仅要有好的厨艺,还要有健康的身体。”王建笑着说。
突围 展现菜品的独特美学
时间回到2008年,黄山狮林大酒店。厨房间里,烟火升腾。
对于食客而言,这是有滋有味的“锅气”,但对于戴着400度近视眼镜的王建来说,这却是挥之不去的“梦魇”。
“戴眼镜的人,炒个热菜不就‘抓瞎’了?”经过7年刀工训练,王建才从“案板”岗位调整到“炉灶”岗位。别人的一句玩笑话,顿时使王建的情绪跌落下来。
白茫茫的雾气,一溜接着一溜,爬满王建的黑框眼镜,挡住了他的视线,也遮住了他对未来的憧憬。
“你的雕工特别好,不如去试试主攻菜品雕刻吧。”后厨师傅的建议,让王建重燃信心。他从酒店辞职,前往南京、上海、苏州等地,用一年时间,苦学雕刻、面塑与糖艺,磨坏了多把锉刀,右手拇指与食指关节处,也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09年,王建回到狮林大酒店,代表酒店在全省餐饮雕刻大赛中一举夺魁。那一年,24岁的王建,总算在厨房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“徽菜,难道只能有炒这一种烹饪方式吗?”分子料理的逐渐走红,让始终对做菜饱含热情的王建,开始尝试破局突围的全新赛道。
“分子料理是对近视厨师相对友好的一种烹饪方式,崇尚通过低温慢煮而非烈火烹油等加工手段,还原食物的自然本味。”王建说,加之分子料理又十分强调“颜值”,这就让他曾经苦攻的雕刻技艺,有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。
空闲时,他来到黄山风景区,观看奇松怪石,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里,寻找构思新菜的灵感。
2015年,王建为狮林大酒店研发制作了一桌特色宴席“新安山水”。
在一张长条形的餐桌上,铺上一层宛如宣纸的餐布,再用抹茶拉出一条S型的“新安江”,用黄瓜丝做“松针”、蘑菇做“树干”,拼出一个个“迎客松”装点餐盘,让祁门中和汤、休宁冷水鱼、歙县石头粿等黄山三区四县的代表性美食,伴着干冰制成的“云海”,逐一揭开面纱......
这一特色宴席“新安山水”,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。
一位第一次来到黄山的外国客人感慨:“徽菜不仅好吃,而且好看。吃一顿饭,就像是在欣赏一幅流动的泼墨画卷。”
“黄山,不仅是一座山,也是一座城。”王建说,让游客通过观赏、品尝一桌徽菜,切身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美,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深度游玩的兴趣,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以黄山本土食材和特色元素为创作源泉,打造“美食+美景”的菜品样态,逐渐成为王建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。此后,他连续斩获安徽省星级饭店徽菜创新大赛第一名、第七届全国技能大赛特金奖等荣誉,2018年升任崇德楼酒店行政总厨,2022年11月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。
钻研 挖掘食材的百变可能
“2天时间,用黄山本土食材,为印度客人做一份‘素牛排’。”今年年初,在一场重要的外事接待活动中,担任厨师组组长的王建,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。
时间紧、任务重,如何解题?王建带领三人小组,开始了日夜攻关。
选材是重中之重。王建专门花了几个小时,把从厨20余年以来接触过的食材,如放电影般在脑海中过了一遍,经过多番比对,最终选中葛粉。
倒模、翻煎、着色......王建带领团队连续进行一天实验后,一块葛粉团的形态,已经几乎与牛排无异。但是,团队始终无法克服的难题是:一块本质还是淀粉的葛粉,如何能够“变”出肉味呢?
王建充分利用自己曾外出交流学到的知识,在为葛粉添加辅料时,把山珍由打成沫状改为切成条状,再辅以徽州火腿提味,终于让“素牛排”也有了肉味,高质量完成了接待任务。
“通过徽菜创新,把我们黄山本土的特色食材,推向更大的舞台,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,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,这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黄山人的使命。”王建说。
艺精不忘乡亲。身处旅游城市,王建带领团队走进农家乐,教村民做特色徽菜,提升农家乐的烹饪水平与菜品质量,助力乡村振兴。
从2020年开始,每隔半年,王建就前往太平湖畔的轮渡村,手把手教当地20余名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做“三鲜鱼头煲”“崇德如意鸡”“腊味问政笋”等菜品。这些菜品如今已经成为该村小有名气的特色名片。目前,王建正在把对农家乐的培训范围辐射到该村所在的龙门乡,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和文旅事业发展。
“这些菜不仅有徽菜的鲜明特色,而且符合农家乐的定位。”王建高兴地说,每次培训,村民们在灶台前将他团团围住,从步骤到技巧,学得非常仔细。
探索 打开徽菜的融合之窗
在王建的成长履历中,曾得到两位名厨的指点,一位是徽菜名厨张根东,一位是浙菜名厨高俊厂。
两位名厨都认为,王建身上有难能可贵的匠艺与匠心,能吃苦与敢创新,是他最为闪光的特质。
让高俊厂印象深刻的是,一次,他带几位徒弟去北京参加厨艺大赛,忙到晚上12点的王建,凌晨2点又匆匆起床,打了很久的车,只为在当天的早市上,买一根新鲜的萝卜,用来雕花摆盘。
“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。一根萝卜,即使是用来作装饰的,也要做到精益求精。”高俊厂感慨。
今年7月,张根东响应全省“新徽菜·名徽厨”暖民心行动部署,带领28位徽菜名厨,融合沿江、沿淮菜式工艺,研发了一桌创新宴席“新徽州十八碗”。其中,6道凉菜全部交给王建制作。
“高端、大气,精致、漂亮!”菜品完成后,张根东十分满意地给王建点赞。张根东知道,王建白天工作繁忙,这6道菜,都是他利用晚上9点以后的休息时间认真琢磨做出的。
“新徽菜·名徽厨”暖民心行动启动以来,作为黄山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一员,王建带着他的拿手好菜,走进浙江桐庐和我省蚌埠等地的街(社)区,让当地群众近距离感受徽菜的魅力。
王建说,他目前已经收集了几百份菜谱,未来的目标,是把八大菜系都学一遍,不断创新徽菜的内涵、拓展徽菜的外延。
高俊厂支持王建的探索,认为做菜就像习武,“只有多和不同派别的人交手过招,才能在博采众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。”
去年,获得黄山市2021年度“十大徽菜名厨”称号的王建,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徽厨技能大师工作室,正好遇上了将由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徽州臭鳜鱼烹饪大赛。
备赛期间,王建指导徒弟们打破徽州臭鳜鱼红烧的传统工艺,尝试酥皮等西式做法。最终,3位徒弟用风格迥异的臭鳜鱼征服了评委,都获得了金奖。
现任崇德楼酒店厨师长的李云翔说,“打破常规”这4个字,是师父王建一直身体力行,教给他的为厨之道。
有次,李云翔做了一盘问政山笋,自觉摆盘已经足够精美。但王建却鼓励他继续创新,把切片后的笋再卷起来,摆成竹笋本来的形状。
“一下子就让人眼前一亮,食欲大增。”李云翔说。
“守成不守旧,创新不离本。”王建说,他期待在传统徽菜的基础上,打开一扇融合创新的窗户,让更多的阳光雨露滋润徽菜拔节生长。
■ 见习记者 方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