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报丨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——池州市深入推进“双减”工作综述
青阳县实验小学“百草园”种植基地内,学生们正在学习黄精知识。
□记者陈淑芬文/图
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一年多来,“减”与“增”成为社会共同关注并热议的高频词,也成为我市教育改革、育人实践的生动注脚。
(资料图片)
以全市各中小学校为“排头兵”,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,从课堂到作业,从学生到老师,从家庭到社会,从考试再到课后服务“三点半”,池州一项项体现科学前瞻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新举措,一件件全面推动“双减”落地见效的务实作为,让这场“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”的变革,越发深入人心。
课后服务上水平
探索全面发展新路径
“同学们,你们看这颗黄精苗,基本已经成型了,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,所以背阳的地方他们会长得更好......”日前,在青阳县实验小学艺术楼后方的“百草园”,师生们开展了一场趣味横生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劳动教育,受邀前来的池州市九之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国丰,认真地指导孩子们了解黄精的生长习性和药性特点。
该校602班学生章可欣一边听着讲解,一边悉心观察着。已是“百草园”常客的她,每天早上都会来看看自己种下的黄精幼苗,并和小伙伴一起给其他植物浇水。“从劳动中我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艰辛,也学习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,我觉得特别快乐。”
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,这是青阳县实验小学推进五育并举、创新课后课堂的成果。“‘双减’以来,我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,设立校内劳动、家务劳动、基地劳动、公益劳动四大板块,不仅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,还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发明,从劳动中成长。”该校副校长苏巍巍介绍。
挺直腰板,手持毛笔,宣纸上晕开墨迹......每天下午放学,贵池区永明小学501班学生阮佳洋并不急着回家,而是奔向学校书法教室练习书法,她说,不去培训班,在学校就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特别幸运。
记者在永明小学走访中看到:计算机编程课堂上,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绘制动画片里的场景;古筝课堂上,同学们跟随着黑板上的曲谱弹奏优美的旋律;跆拳道课堂上,抬脚、踢腿、后空翻各个动作有模有样......一座“百花园式”的小学在夕阳下散发着光芒。
作为“双减”政策的践行者也是见证者,贵池区永明小学语文老师何燕感慨颇深:“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,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了特长,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针对性辅导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。”
如今,“双减”政策的光芒正照亮全市12.4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房。据统计,目前全市已实现234所义务教育学校、有需求的学生“两个全覆盖”,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达97.3%,教师参与率达92.99%,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。
精设作业提质效
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
一张A4纸,数道适量的试题,学生写好后,老师通过上传大数据平台,个中优劣一目了然。近来,这种智能“手阅卡”模式在池州市第十一中学“风靡”开来,引得不少学生称赞。“手阅卡题量不多,但都是老师结合课堂重点精选出来的好题,有了它以后,我的成绩都上升了!”该校709班学生史周豪笑着说。
今年9月,池州市第十一中学主动引进“适合教育”的活水,从数学、英语、物理三门学科入手,以“分层式”为学生量身定制“配方作业”。“我们严格按照限学科、限总量、限难度标准,通过集体备课,自编适合我校学生每一课时的分层作业,通过‘手阅卡’模式分发给各班学生,学生完成纸质版作业,教师批阅后可通过大数据了解每节课教学效益情况,以便及时调整,实现精准教学。”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汤也博告诉记者,学校将进一步深入研究,努力做好作业的优化与设计,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。
既有“减”,也要有“增”。“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课堂质效”的做法,同样成为东至县泥溪镇中心学校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的重点。
“月光下的村庄、铁蛋、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,这三个关键词大家能想到什么呢?”“我知道我知道,老师,肯定是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来了,所以铁蛋就邀请他去欣赏月光下的村庄。”“不错,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?”......
11月1日上午,泥溪镇中心学校教学楼内笑声连连,年轻教师秦涛正在给同学们讲解小说习作的重点,幽默诙谐的互动方式,引得大家在笑声中思考回味。
秦涛告诉记者,在重点课程教学过程中,她的“诀窍”是增加课前“预习单”,由老师先学习,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,然后在课堂上寻找激发点,鼓励学生通力合作,让学生也能实现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。
好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,泥溪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蔡烟松细数学校一年来的“双减”工作:“聚焦新课标,我们以‘青蓝工程’为依托,大力培养秦涛这类‘教坛新星’,健全教学视导和推门听课机制,加强校内教研业务培训,并通过实行作业‘统筹单’、一二年级‘书包不回家’、‘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’等措施,赋能课堂提质增效。”
校外治理立“红线”
打好标本兼治持久战
一年多来,以“双减”为契机,我市有关部门携手共商,围绕加强宣传和舆情处置、培训机构治理与监管,不断加大常态化巡查与专项督查力度,以雷霆之势撬动校外培训机构改革,校外培训机构“野蛮生长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157所压减至12所,如期完成“营转非”,压减率为92.36%,参与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也由11728人压减至1905人,压减率为83.76%。“双减”之后,在“立标准、定程序、严监管”下,非学科培训机构核准工作规范有序推进,体育、科学、艺术等非学科培训方兴未艾,天真的笑容又重新回到孩子们的脸上。
经过“阵痛”,一批校外培训机构实现转型,家长及学生的“焦虑”明显减轻。“现在我家小孩的校外培训全都取消了,之前的兴趣班在学校里就能上,既保障了孩子的安全,也节省了家庭教育支出和精力负担,对我们家长和孩子来说是‘双赢’的选择。”谈起“双减”,学生家长章继发表示家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得到了有效提升。
浪成于微澜之间。“双减”一年多来的改革实践已充分说明: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,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。
课后服务举措两次入选安徽省教育厅典型案例,主要经验向全省推广......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,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深知任重道远:“答好‘双减’考题,急不得、停不得、马虎不得。当前,课后个性服务需要开拓创新,校内课堂管理需要提质增效,校外培训治理成果需要巩固深化,社会协同的格局也需要进一步统筹完善。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不断构建教育良好生态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”